科普知识 | 孩子什么年龄适合什么运动项目,身体说了算!

发布:2019-04-07      来源: VIP教练      阅读:3067

同语言学习一样,孩子的运动培养也有身体敏感期,一旦错过就稍纵即逝,抓住敏感期去培养孩子体育运动,即便不培养孩子为运动员,也会让孩子轻松的获得成就感,并且爱上体育运动,从而获得建康和快乐。

不同身体素质有不同的敏感期

01、根据神经发育程度匹配选择运动项目

人体9大系统中,神经系统的发育最先最快,所以和神经支配与神经感觉有关的灵敏、动作速度、技巧等的学习,要越早越好。

新生儿出生后的1~2年,大脑发育相当快。而小脑发育到3岁时,已基本达到成人水平,能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动作的准确性,所以在崇尚“体育”的美国,孩子在3岁左右,就会被带去学体操、游泳或滑冰。

3~6岁,大脑皮层各区域之间,增加了暂时联系的可能性;6岁时条件反射的形成已比较稳定和巩固,形成动作技能的能力更加提高。

7-8岁时,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细胞的分化,已接近成人水平。因此人在7、8岁时,特别敏感,可塑性最大。

13~14岁时皮质抑制调节机制达到一定强度,分析综合能力明显提高,所以说,小学高年级是“一学就会”的年龄,不用费力,孩子们就能学会一些新动作,如假动作、射门技术等。

13岁以后,大脑发育定型了,即使大量训练,也很难达到13岁前的学习效果和效率了。

据了解,篮球场在美国社区随处可见,孩子很小就在球场上摸爬滚打,很多巨星都是从这里冉冉升起的。

02、培养速度训练的最佳年龄

“速度”为人体第一素质;在各项体育运动中,“速度”被称为灵魂、核心。因为身体内外所有随意肌的运动,均受“运动中枢”支配,因此,速度的发展敏感期,较其它素质要早。

“速度素质”在10~13岁时期增长最快,如果此时期不进行训练,14岁以后肌肉收缩的速度就会缓慢下来;“反应速度”的敏感期,为9~12岁;“动作速度”的敏感期是7~11岁,以后频率提高就比较难了;“位移速度”的敏感期,男子7~14岁,女子7~12岁。

因此,要想速度快和跑得快,7~11岁就要参加训练了。发展“速度素质”的运动有:短距离赛跑、游泳、滑冰、自行车和乒乓球及其它球类运动。

03、柔韧性训练越小越好

儿童骨和肌肉的弹性好,关节韧带的伸展度较大,所以要让身体柔韧性好,应在儿童时期及早进行训练。有助于柔韧性的训练有体操、游泳、武术等。

练习之前,准备活动要做充分,使身体发热,减少肌肉的阻力;动作幅度与强度要注意由小到大,且每次练习应达到最大活动范围,如不逐渐增大,则柔韧性发展效果不明显,甚至减退;不同部位的练习要交替进行,练习中一般应先拉压、后振踢,先主动后被动,由小到大,由弱到强。

04、耐力训练并非越早越好

我们在看篮球比赛时,常会看到比赛进行到末端,运动员失误增多、投篮不准的现象,原因是此时运动量已超过他们的最大摄氧量,肌肉得不到氧,没有了能量供应,不能听大脑的指挥而好好工作了。

何为最大摄氧量?当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限度后,人体的摄氧和用氧能力不再继续增加,这“氧极限”,就是最大摄氧量。

限制最大摄氧量的主要因素有3个,一是遗传因素。血红蛋白是血液中运输氧的“公交车”,血红蛋白多,携氧能力强,往肌肉里运输的氧就多。

还有两个因素,是“心输出量”和“肌肉利用氧能力”。

经过一定的有氧训练,人的心室壁增厚,心室腔增大,从而导致泵血能力的提高,心输出量的增加,这是提高最大摄氧量的主要手段。

耐力是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能力,最大摄氧量值高,人的耐力就好;运动可以提高摄氧量,也就可提高耐力。

13~14岁以后,心血管机能才逐渐接近成人水平,可以承受更大的运动负荷,但也要注意循序渐进。

幼儿和小学生运动,应该是“有氧运动”,就是不要累得喘不过气来。如短距离60米、100米、200米的中速跑,各种活动性游戏和徒手操等;而对一些长时间紧张的运动,重量过大的力量练习,对身体消耗过大耐力性练习等,则不宜过多采用。

孩子从小抓住体育训练的敏感期,将运动的基础打牢,让孩子终生拥有一个强壮的体魄和矫健的身影!